我们真的需要比特币吗?
“在我们490亿美元的现金中,没有一分钱投向比特币”
这是2013年,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,一位投资者问巴菲特,你怎么看比特币?巴菲特没有多说,只留下一句话:“在我们490亿美元的现金中,没有一分钱投向比特币。”
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更直接:“我对比特币能成为一种伟大的世界货币毫无信心。“
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,这两位被誉为传统金融界巅峰的投资大师多次公开猛烈批评比特币。
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点:
一、比特币不创造任何价值。
不像农田能产出庄稼,房地产能收租,企业能盈利,而比特币什么都不生产。
二、比特币是一场妄想与投机泡沫。
你买它只是因为你希望有人出更高的价格买走它。
三、比特币将走向糟糕的结局。
芒格甚至称其为老鼠药,交易粪便,并说他反文明。
在传统投资的逻辑下,巴菲特和芒格的观点并不难理解。
他们看重的是能带来收益的资产:能种庄稼的土地、能收租的房子、能赚钱的企业。
但问题是:如果比特币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一文不值,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,它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越走越稳,越打越不倒?
答案或许很简单:他们拿错了尺子。他们拿的是一把衡量资产的尺子,而比特币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项资产。
如果我们想真正理解比特币,就得先把它现在多少钱这个问题放一边。
我们要问的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这个东西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而诞生的?
回头去看比特币的白皮书和创世区块,你会发现它试图回答两个非常直接但也极具挑战性的问题。
第一、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机构的前提下,能不能完成一次可靠的交易?
第二、货币这件事能不能完全交给一套公开透明、不能篡改的程序?而不是靠人来拍脑袋决定。
听起来很技术,其实背后是对现代社会一个很尖锐的质疑。
过去两个世纪,为了效率,我们把信任交到了中心手里,银行、清算所、央行、政府。
这套架构确实带来了便利,但也带来了代价,只要中心出问题,整套信任系统就会塌。只要中心想干预,他就能冻结你的账户,操控货币,重新改写规则。
所以比特币真正提出的问题是:在这个信任越来越昂贵、越来越脆弱的时代,我们有没有可能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发明信任本身?
不是去相信谁,而是设计出一个系统,让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相信谁。
那么,比特币是如何解决的?
比特币的根本创新不是发明了一种新货币,而是提出了一种替代:在制度的信任架构,它用技术机制解决了传统制度依赖信任中介的问题。
其核心思路是:
一、账本无需中心托管,而是人人共享。
在传统系统中,账本掌握在少数机构手中。而在比特币系统中,每个人都持有一份完整账本副本。任何人想篡改记录,都必须让全网大多数人认可。这种共识机制让篡改不仅困难,而且成本高昂,接近不可能。
二、记账权公开竞争。
依靠资源付出赢得谁想要添加新区块,必须先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难题,过程需要大量算力与能源,这就是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.它的设计逻辑是:诚实者可以获得激励,作恶者将浪费资源却得不到任何回报。这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博弈结构,系统鼓励诚实而非信任,
三、货币总量由代码规定,不可更改。
比特币总量被永久限定为2100万枚,从一开始就写进协议之中。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个人,组织或政府能操纵他的货币政策,也不可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印更多钱。
四、私钥即主权
资产控制权归个人所有,拥有比特币不依赖任何官方认证或银行授权。只要你掌握私钥,就拥有对该资产的完全控制权。这是一种数学层面的主权,无法撤销,也无法剥夺。
这套设计的本质是让系统本身成为可信任的机器秩序,而不是依赖任何一个可信的人物或机构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比特币提出了一个极端但深刻的主张,真正安全的秩序不是信得过谁,而是不需要信谁。
正如社会学家卢曼曾说的:信任是我们用来简化风险的机制。
而比特币不是让你冒险去信任别人,而是设计出一种系统,让信任变得不再必要。
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重要:在制度健全的国家。法制稳定,账户安全。大多数人并不会觉得信任是个问题。但在某些地方:当政府腐败、货币贬值、账户被冻结,甚至银行都不再可靠时,比特币就是那套旧秩序之外仍然能运转的少数系统之一。
它不是反政府的工具,而是一种制度性备胎,一个在旧体系失效时仍然可以自我维持的小型秩序系统。
你不需要信任何人,也没有人能阻止你,只要你拥有私钥,你就拥有资产,这就是他的底层设计逻辑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比特币也回应了一个古老而根本的问题:如果没有权威,人类还能组织起秩序吗?
霍布斯的回答是:不能。必须要有一个利维坦,也就是国家来集中全力维持和平。
但比特币的回答是可以,前提是我们把权力写进程序,把激励设计好,让系统自己运行。
这不是乌托邦,而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博弈设计,他不要求人性变好,而是设定好激励机制,让每个人就算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,也能维持整个系统正常运作,这是一种新型信任模型,不是靠道德权威支撑的信任,而是靠结构与博弈稳定下来的非道德权威信任。
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:为什么巴菲特看不懂比特币?因为他拿的是一把用于测量资产的尺子,而比特币从来就不是想成为一项资产,它是一种制度提案,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秩序的草图。
它在问的问题是:如果有一天我们无法再依赖银行、政府、央行,我们是否还能进行自由、可信、不可剥夺的交易?
而巴菲特为什么不相信比特币?或许不仅是因为他看不见他的现金流,更因为他是现有金融秩序的受益者,他擅长在通胀型货币体系中驾驭资本、资产升值、信用扩张、套利空间。
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可以持续印钞、可以操控利率的系统存在。而比特币恰恰是对这一整套逻辑的挑战,所以它不是一个最终答案。但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。
但问题也来了,比特币波动剧烈,支付缓慢,门槛极高,这真的是货币该有的样子吗?还是它只是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构建的原型?
在下一集,我们将继续追问,如果他是货币,那他到底成功了吗?还是他已经失败了?
我们将回到另一个看似平静却非常关键的角色:稳定币。他为何而来?又准备接住比特币落下的什么问题?
文案来源:https://www.douyin.com/video/7533793756332576035
总结
巴菲特与芒格的批评:
- 在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,巴菲特明确表示不投资比特币,芒格则称其为“老鼠药”,认为它无价值、是投机泡沫,且可能导致不良后果。
- 他们的观点基于传统投资逻辑:资产应产生收益(如农田、房地产、企业),而比特币无内在价值,仅靠投机驱动,且可能走向失败。
比特币为何未消亡:
- 文章提出,巴菲特和芒格用传统资产的“尺子”衡量比特币是错误的。比特币不是传统资产,而是一种制度性创新,旨在解决信任问题。
- 比特币的诞生源于两个核心问题:
- 在无中介机构的情况下,能否实现可靠交易?
- 货币能否由公开透明、不可篡改的程序管理,而非人为决定?
比特币的创新:
- 去中心化账本:人人共享完整账本,篡改需全网共识,成本极高。
- 工作量证明(PoW):通过算力竞争记账,激励诚实行为,惩罚作恶。
- 固定总量:2100万枚的总量限制,杜绝货币超发。
- 私钥主权:个人通过私钥完全控制资产,无需依赖机构。
- 这些设计通过技术机制取代传统信任中介,构建了一个无需信任任何人的系统。
比特币的意义:
- 比特币挑战了现代社会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依赖(如银行、央行),提出了一种新的信任模型:通过数学和博弈论确保系统稳定,而无需道德权威。
- 在信任脆弱或制度失效的环境(如政府腐败、货币贬值),比特币作为“制度备胎”,为个人提供资产控制的保障。
- 它回应了哲学问题:无需权威,人类能否通过程序和激励机制维持秩序?比特币的答案是肯定的。
巴菲特为何看不懂:
- 巴菲特擅长在传统金融体系(通胀、信用扩张)中获利,而比特币是对这一体系的挑战,威胁其逻辑基础。
- 比特币不是资产,而是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秩序的提案,旨在解决信任危机。
未解问题与展望:
- 比特币存在波动大、支付慢、技术门槛高等问题,是否能真正成为货币仍有争议。
- 文章预告将探讨稳定币的角色,它如何承接比特币未解决的问题。
总结: 比特币不仅是技术创新,更是一种社会实验,试图通过去中心化机制重新定义信任与秩序。巴菲特等传统投资者的批评源于视角差异,他们以资产收益衡量比特币,而比特币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无需依赖中心机构的交易与货币体系。尽管存在局限,它提出的问题对未来社会秩序具有深远意义。